2025年8月8日,當最后一份電子簽章在武漢與廣州的屏幕上同步亮起,“2025年東湖高新區重點路口交通秩序整治工程(第一批)工程總承包(EPC)”項目評標結果正式落槌定音。這不僅是一次跨越千里的“云端評審”成功實踐,標志著全國首個跨地域、跨系統、跨平臺的遠程異地評標項目成功落地,更標志著遠程異地評標和評標專家庫共享技術標準試運行取得里程碑式突破。湖北省招標投標協會會長黃澤旺、副秘書長辛峰全程陪同湖北省發改委指導協調處處長張珺、中國招標投標協會副會長李小林、武漢市投資促進局(武漢市政務服務局)局長張智等領導和專家在武漢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共同見證了這一歷史性首單的圓滿完成。
在國家發改委統籌部署下,省發改委、省市交易(采購)中心,以“小標準服從大標準、小異地推向大異地”為行動綱領,推動技術標準試運行攻堅。此次漢穗攜手首單的成功,實證了五大核心突破:一是基于形成并應用全國共享資源目錄,按照總體技術架構完成對接的公共資源交易領域各電子信息系統,能夠實現一處接入、處處聯通;二是以去中心化和分布式調度為思路構建的全國網絡互聯共享服務體系,執行統一的服務流程,支持多種副場選擇模式;三是實現全流程閉環操作,工位預約、專家抽取、入會評審、電子簽章、信息歸檔等關鍵節點“無感”切換和“無縫”流轉;四是支持項目監督部門對評標現場環境監控、評標會議音視頻交流、評委評審操作軌跡等進行在線監管和回溯核查;五是信息環境安全可信,全流程由智能合約驅動,數據交互實行加密傳輸,核心信息不出域管控。
首單順利完成證明了技術標準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同時帶來了良好的實踐經驗和社會效益。一是提升服務質效。武漢與廣州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全程在線協同提供服務保障,預先準備事項被大幅削減,兩地評委“云端牽手”。二是破除地域壁壘。廣州專家資源得以跨區域高效共享,等同武漢專家資源有效擴容,降低出現評委“熟面孔”的概率,提高評標公正性和公信力。三是強化風險防控。分布式評標組織方式與統一的服務流程有效減少了人為干預風險,評標過程通過電子化留痕,實現全程可追溯管理。四是優化營商環境。為企業參與投標提供更便捷、更透明、更公平的競爭環境,提升了兩地公共資源交易服務能級,推動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中國招標投標協會副會長、中國招標投標協會首席專家、中國招標公共服務平臺有限公司高級專業顧問李小林表示,“此次首單落地,初步驗證了技術標準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為下一階段推廣遠程異地評標、加快實踐部署打下了良好基礎,增強了公共資源交易領域以標準化為基礎的電子化、數字化、智能化的發展改革共識。”
湖北將在全省推動技術標準深度應用,與更多的省份建立合作關系,推動更大范圍的專家資源共享使用,打造評標工作“廉潔圈”和“高效圈”,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提供更大動能。
湖北省招標投標協會將以此次成功為契機,全力推動技術標準在全省深化應用,積極拓展跨省份合作網絡,促進更大范圍、更高層次的評標專家資源共享共用,精心構筑評標工作的“廉潔圈”與“高效圈”,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貢獻更強勁的湖北動能!